- 最新消息
最新消息
2022/11/03
樂之學苑的青少年心理課程
【不容忽視的青少年心理發展】
青少年是由兒童發展至成人的過度階段,會經歷身心靈方面的轉變,難免會感到壓力和困擾。因此樂之學苑固定請專業心理諮商師為孩子們上心理課程,讓孩子可以練習覺察自己、學習與人相處、增加情緒彈性和解決問題的技巧。
【孩子真實的感受】
本週五心理師在參加金鐘獎之前(是的,而且有得獎喔),來帶同學討論同理心這個主題,專家學者、老師或家長們都不斷地強調同理心的重要,但同理心到底是甚麼呢?甚麼情境會出現同理心這個詞?
孩子們紛紛提出不同看法:
「與手足吵架的時候,大人會叫我要同理對方」
「同理心是大人認為應該要有的東西」
「其實感覺不到自己有同理心」
「同理心是付出給十個人,但只有一個人會回報你」
「同理心是強迫別人做一件事不想做的事,『你要有同理心啊!』我覺得是一種勒索」
「我覺得同理心沒什麼實質作用」....
面對孩子們真實表達意見時,心理師會依照回答往下繼續問,而不會給予評論,
老師問「為什麼你覺得沒用,可以多說一點嗎?」
「可能...因為有同理心顯示自己很弱」
【人可以不跟人連結嗎?】
聽到同學們對於「與人連結」也負面的
印象後,老師分享了克里斯麥肯多斯的故事,他帶著一本植物圖鑑和一本書到阿拉斯加的一台公車上離群索居,老師請孩子們猜猜看,這樣的人能活多久呢,人可不可以一生都靠自己呢?
克里斯每天都會寫日記,從日記裡可以看出他一開始真的很開心,但大家猜猜看,最後他死前得到的人生體悟是什麼呢?
「與人分享,快樂才是真實的。」
乍看之下他真的想獨立生活一輩子,但為什麼他還要寫日記,其實內心深處他還是渴望與人分享他的想法。
人需要也想要和別人有連結,因為連結使人快樂,使人有安全感。
但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人和人互動會這麼累呢? 其實問題不在於人群,而在於沒有找到與人連結開心、舒服的方式,單純切斷與人的連結是違反天性的。
人在一出生時有最低階的同理心,隨著人不同的發展階段,我們會從只在乎自己需求的嬰兒,漸漸開始意識到他人的存在,因而察覺周遭人的情緒和狀態。
同理心可以分成兩個階段:
第一階段--知道對方的情緒狀態
第二階段--去體諒和包容對方的情緒狀態
社會大多注重的是第二點,單純的說「發揮同理心」,大家才會有被勒索的感覺,因為似乎要犧牲自己的感受,去體諒一個傷害自己感受的人。
老師透過影片讓大家了解同理心是一種人的本能,因為大腦有一塊腦區,當看見別人疼痛,自己也會感覺到不同程度疼痛。如果是天性的一部分,那為甚麼人很難發揮同理心呢?
較沒有同理心的個體,可能是童年很少有被同理的經驗,所以他沒有習得同理別人的方法。
「大家叫我同理別人,但誰來同理我?」在事發當下若自己沒有被同理到,也會很難去同理別人。
同時同理他人也會讓人感到脆弱,因為自己需要進到情緒裡,若孩子沒有安全感,也會更難同理他人。
【甚麼是有效同理?】
那要怎麼同理別人呢?怎樣才算有效的同理?
大家看到一個人情緒低落或需要協助時,很容易急於想改善現況,因而不自覺想幫對方找到一線希望,
但這樣的回應很難讓狀況好轉,只有提供連結才會。
下面兩句話,大家可以看出哪句是有效的同理嗎?
「你想開一點,你至少有….」
「我不知道該說什麼,但很開心你願意跟我說」
課堂的最後不知不覺地回應到孩子們一開始的疑惑:「同理心就是付出,為甚麼會有人願意做呢?」
因為與人連結是一種天性,想要幫忙受苦的人也是也是,同理別人之後,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滿足。
樂之的老師們也跟著一起上心理課程,除了把「想讓孩子們更有同理心」這件事思考得更清楚之外,心靈也一同被療癒了呢!
不知道你・有沒有被解惑呢?
#樂之學苑療癒的心理課程
#重要性不亞於學業的青少年心理發展
#頭腦靈活身體健康之外心理也要強韌
#美麗的心理師也是本屆金鐘獎創意節目得主的節目製作
#樂之的老師們怎麼都俊男美女
#樂之學苑課堂側寫